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我们学新闻的时候,在媒介的历史课程上,都会介绍出一个基本的脉络,从广播到电视,从报纸到网络,并没有电影什么事。广播情绪化,电视新闻化,报纸杂志化,也是耳熟能详的专业顺口溜。电视作为客厅的媒介,早已过时,就像这些前代的媒介标签。

 

现在的情况可能是,我们既没有在私人客厅的电视前被动接受信息,也没有能在报纸上各抒己见,但我们的声音遍布在手机屏幕上,因为一两部电影,簇拥在电影院的内外,激烈地针锋相对,还会引发一些附加的行动,像是给豆瓣打一星之类,电影屏幕内外拥挤不堪。

 

正像我们在《流浪地球》的喧哗中看到的那样,它成为凝聚问题、主义、立场、人群、意识、情绪等一个渠道,一个出口。因为渠道单一、出口狭窄,无形中增强了时代的噪音。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,将所有能说、不能说的话加诸一部影片。让它撑起IMAX巨幕,也就是宽22-25米的这么个公共领域。这是一个神奇的、扭曲的平面世界。

 

几乎是一个定律了,一个电影的技术讨论——比如类型片的生产、特效的中西混用、剪接以及表演的简易或复杂——很快地让位于“它是不是一个好东西”的大辩论。这两下是不可调和的,黑白分明,没有什么中间立场,即使那些沉默不语的,也将喧哗衬托得更轰鸣。

 

你看,人们指责或拥护一部电影的价值观,拣选它的优点或缺点各自阐述,而在挑明了电影的意识形态倾向后,这些对立的观点更会发酵。一种过去只倾注于真正公共领域的立场,越来越频繁地“出入”电影院,褒贬之词不相上下,显示出审美的背后是现实感的不可调和。

 

一部电影引起价值意识上的连锁反应,以其复杂和多声道而言,都是极其少见的社会现象。从媒介角度来说,这让我想起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:为什么我们的新闻越来越琐碎却仍有可取之处?为什么我们的严肃报道囊括社会新闻,仍然是一种必须?

 

一个常见的观点,也是普遍认可的,那就是我们的媒体、媒体人正在失去宏大主体和重要题材。由此产生了两种主要的看法,一是对社会新闻的比重和重要性的上升,因忧虑而激愤,因激愤而轻视。如果你是旁观者、非职业人士,我觉得这种看法不无可取之处。

 

可作为一个职业媒体人,只怕不能仅仅顺从这样的“清高”,最好的还是主动卷入进去——与我们过去认为的鸡毛蒜皮的社会新闻“和解”,这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。相反,这些看似琐碎的新闻里面有了另样的面貌,包括挤进来过去的沉重命题,以及躲无可躲、逃无可逃的严肃争论。

 

有些朋友认为,在一部电影、一出戏剧中作出形而上的解读,是过度阐释的高发地带。因为某些特定的历史场景,君子不屑为,躲之不及。而在今天,我们可能得习惯这种论争,在论争中锤炼价值,在这种喧哗里固守某些东西。所有的这些琐屑,可能都是一种不该被怠慢的机会。

 

之所以这么说,还因为需要延展到另一个层面,那就是包围我们的讯息分层,实际上也有了显著改变。我过去讲,舆论是对新闻的僭越,新闻被舆论吸收,成为其内容之一种。现在的情况更进一步,舆论正在被流量吸收,就像前者在同时间对新闻的所作所为。

 

舆论和流量对新闻做的事情,似乎还不好有准确的概括,但影响势必是双重的,但也不全是负面的,不全是榨取式的,不全是利用型的,因为新闻可以对舆论和流量做同样的事情。这种尤其复杂的局面与泛媒体之间,又产生了一系列的互动,做成一个诡谲壮观的流量空间。

 

这会带来一整套媒介概念的改变。目前,已经很难用单一的定义去解释诸如媒介、新媒体、传统媒体、市场、党媒等等基本的概念。过去,我们用这些概念建立起来的规范在变迁,过去我们利用它们去分析的做法,也时刻面临不适感,会不合时宜。

 

如果现在还用传统媒体(报纸)、新媒体(两微一抖)这种二分法,其实特别僵化,是一种偷懒且落后的研究视野。同样,在用“市场”“互联网”这些概念来分析它们的理论影响时,尤其如此。可惜我还是看到这种论述,建立在落后的媒介观念之上。

 

比如,近日方可成老师引述王海燕、柯林-斯巴克斯的那篇论文,就使用了一些陈旧的概念来分析媒介格局,得出的一些判断只能说是学术性质的,还是蛮让人遗憾的。当然,方文也被“你懂得”,但学者的失焦总会转化成为残缺的隐秘辩护,这是影响的不好部分。

 

泛媒介的生生死死,非在场无以体会,这并非强调在场的霸权,也不是争什么话语权问题,实在是一个很实际的事情。今天,所谓“市场化媒体”是一个很不恰当的概念,不恰当的不止这一个。如果媒介格局出现了断裂,媒介研究自然没有底气无视断裂,继续用旧分析来应对新局面。

 

再多说一句,大众目前面临着怎样的信息环境,至少从发声的学者口里,我没看见什么真话。有时为了争取发声,也做出某些很糟糕的判断——与某些业者的偏差是一样的。所以,不要说社会新闻琐屑,它之所以成现在这个样子,我们的信息乃至人生处境若何,仍需要“告诉真相”(真相的内涵也变了)的一面。

 

这也是为什么在围观无法改变什么的时候,在人们被迫聚集到一面荧幕下争说宏论,不得不在一部用心良苦的作品中争执立场时,仍需要反复言说、稳定固有价值的原因。琐碎可能是日常的洪流,价值观并无新奇贵在持守,这就是所谓喧嚣中的孤独——不矫情不机巧、平平常常自自然然那种。

 

2019/2/14

 

 

 

 当代水墨,作者新浪微博:@秃头倔人

 

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宋志标

宋志标

72篇文章 3年前更新

我是照相的。个人微信公号:旧闻评论,ID:jiuwenpinglun。

文章